《花開彼岸》我們在美國讀中學
第一本由眾多普通留美學生自己編寫的書
我們從不鼓吹去美國讀書有多好,也不承諾任何人去了都能適應,
我們只想讓留美中學的真實生活為大眾所知,這本書因此而面世。
為什么要出這本書?
第一本由眾多普通留美學生自己編寫的書。
由美國私立初高中數據和信息共享的第一中文網站助力多位留美中學生傾情打造。
只為創造一個傳播赴美申高真實聲音的渠道,讓美國高中的留學生活經驗為大眾所知,除了榮光,還有勤奮與坎坷。
帶你走進美高生活,看看這些14歲即遠渡重洋的孩子們,面對新的挑戰是如何將夢想之花綻放在大洋彼岸的。
書中還附有學生家長與知名美國私立高中老師的寄語和建議,與你共鳴,為你提示。
FindingSchool創始人張溪親自撰寫前言、后記,并率其團隊在每章首做精煉講解。
FindingSchool創始人
-
FindingSchool創始人張溪親自撰寫前言
美國私立中學到底好在哪里,值不值得去?
怎么樣才能把孩子送去頂級的美國私立中學?
這是關注美國低齡留學(即在大學前留學)的人必然要問的兩個問題。目前國內低齡留學現象方興未艾,關注美國基礎教育的人也越來越多。下定決心把這么小的孩子送出去讀書,必定是相信美國的基礎教育是優秀的,并且適合孩子的。那么美國私立中學的優勢到底在哪兒?這個問題涉及中美兩國在中學教育階段的核心差異。或許大家都或多或少地聽到過一些答案,我覺得簡單來說,可以從耳熟能詳的五個點出發來概括:德、智、體、美、勞。在中國,基本上是以智(學習)為主,其他為輔;而在美國,德是底線,五項齊頭并進,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
2010 年,為了讓中國民眾更加了解美國私立中學的資訊,打破信息不對稱,我在美國教育之都波士頓創建了 Finding School 海外低齡教育信息共享平臺。網站建立的契機是一次偶然的對美國私立高中的參觀。那是 2009 年的暑假,我陪一位朋友去他孩子的學校,孩子剛剛進入圣保羅中學(St. Paul’ s School) 。已在波士頓生活了 8 年的我知道,波士頓所在的新英格蘭地區(New England Region)有很多世界頂級大學,如哈佛大學、 麻省理工學院等,但是對私立中學并不了解,抱著去看看的心態,我和朋友驅車兩個小時到了位于新罕布什爾州的學校。
一踏入校園,我就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學校坐落在一片大約 2000 英畝(1 英畝約等于 4047 平方米)的叢林里,紅磚樓、綠茵地,各類教學和體育設施齊全,和我想象中的中學太不一樣。尤其是當我了解到這所學校只有約 500 名學生卻有 100 多位老師的時候,只能驚嘆于美國人均教育資源的豐富。和朋友聊起來,他說雖然孩子已經被錄取了,但對這所學校還不是非常了解,也正是因為不了解,在申請過程中走了許多彎路。
其實,同樣非常重視教育的日本和韓國,在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也出現過去美國私立中學讀書的高峰(現在韓國學生的人數在國際生中仍占較大比例)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家長教育眼界的開闊,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也開始嘗試選擇這條路。把這么小的孩子送去大洋彼岸,接受完全不一樣的文化教育,不能不說是一條非常艱辛的路,也是一條很難回頭的路。那么,有著留學經歷的我,身處教育資源最為集中的波士頓,能夠為中國家庭做些什么呢?在這一動機的驅使下,我決定做個網站,架起一座橋梁,讓中國家庭更好地了解美國的低齡教育資源,同時也給美國學校接觸中國家庭打開一個窗口。就這樣,Finding School在2010年上線了。一路走來,我始終堅持著做Finding School的初衷,在與越來越多家庭溝通的過程中也意識到,是時候系統地來聊聊究竟中美兩國的中學教育有什么質和量上的不同了。
【德】
德的一方面是誠信。美國以誠信立國,一個人如果誠信方面有污點,后果非常嚴重,很多時候當事人誠信問題的嚴重性甚至超過了事情本身的影響,校園作為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也不例外。美國私立中學對未成年學生的德育是非常重視而且到位的。一個孩子如果智不出色,但是德很優秀,一樣會得到學校、老師和同學的尊重;但如果在道德方面有缺失,這個孩子面臨的只有一條路——被勸退。這幾年,在美國的中國低齡孩子由于德的原因被勸退或者勒令轉學的案例越來越多。
私立中學在德育方面不會有半點馬虎和縱容。6 年級就來美國念初中的上海孩子威廉(Williams)告訴我,很多中國孩子不懂學術的嚴謹性,寫論文時引用他人文章卻不注明出處,因此被認為是抄襲,嚴重的甚至會被勒令退學。有一次,他在一門課的論文里引用自己為另一門課寫的論文,但沒有注明,因而被老師警告,還差一點記過。美國初中就有如此嚴格的論文規范,學生從小接受這種觀念和訓練,難怪知識產權在美國如此深入人心。德就是底線,任何人都不能以身試法。德在美國的社會價值體系中比其他因素要重要得多。
德的另一方面是素養。很多美國私立初中都坐落在偏遠的鄉村,環境優美。大多數私立高中的老師很優秀,擁有高學歷,65% 以上有碩士及以上學位,而且相當大一部分畢業于常春藤盟校。他們把教書當成畢生事業,對學生一視同仁,將其視為平等的個體。這種對教學的熱愛和對人的尊重,本身極富感染力和說服力,不需要講大道理,言傳身教的德育已經讓學生發自內心地認同和尊重他們,并以他們作為人生的榜樣。
【智】
中國民間有一句口號“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強調的是理科的重要性,原因很簡單:好找工作,能多賺錢。而在美國,私立中學卻非常重視文科(不過美國校園沒有文理這樣的分類) ,如歷史、文學、語言、哲學等人文學科。人文學科和數理化最大的不同是沒有標準或者唯一的答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著名的哈克尼斯圓桌教學法(Harkness Table) ,是一種在沒有標準答案束縛之下引經據典、相互討論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對絕大多數中國學生是一個挑戰,因為沒有標準答案,需要大量的課堂參與和課外獨立思考(美國很多課程給分都是要考慮課程差異的) 。對于孩子而言,這能讓他們成年后避免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思維,養成尊重差異的多元化思維。多元化也是美國教育乃至整個美國社會的一個基石。或許和基督教中的懺悔和反思有關,美國文化中有很強的自我反省成分。在美國學習生活了17 年的我深深體會到:美國人每時每刻都在反思自己的錯誤,以便讓自己以后做得更好。
理工課程其實更是美國中學的強項,尤其是最近幾年美國中學對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教育)學科更加重視,投入巨資修建大樓、配備 3D 打印機和生物實驗室等,比如位于波士頓南郊的圣馬克學校(St. Mark’ s School)新修建的 STEM 大樓,花了近 1500 萬美元。很多中國人認為中國學生的數理化水平要比美國學生高很多,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區。中國的教育強調死記硬背、套用公式,而美國私立中學的課程是有梯度的,強調對每個學生的培養。美國中學師生比例合理,平均一名老師管理六名學生,每一名學生都會有合適的課程和相應的輔導,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掘學生的潛力,尊重學生的興趣。美國高中和當地大學還有不少學術交流。有一次我跟波士頓大學的一位生物學博士參觀周邊的私立學校,看完走廊墻上的學術簡報后,他說有些高二、高三學生的學術水平和項目質量已經達到了研究生水平。
在美國私立中學上學,每一名學生都有一條屬于自己的跑道,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去跑。而在中國只有兩條道——慢車道和快車道,所有的學生都擠在這兩條道上。
【體】
體育是美國校園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美國大學的很多學生畢業后仍會非常關注母校球隊的聯賽成績,甚至專門飛回母校看比賽,為母校球隊喝彩和吶喊。相比之下,人數更少、校園面積更小的美國私立中學,其體育設施之豐富、競技水平之高、聯盟比賽之專業,是很多剛到美國的中國學生不敢想象的。比如馬薩諸塞州中部的威利斯頓?諾塞普頓中學(Williston Northampton School) ,這個中等規模的私立高中(學校人數 400 人左右) ,就建有室內游泳館、冰球館、網球場、室外足球場等,人均資源極其豐富,競技水平很高,校內的體育氛圍也非常濃厚。每天下午 2 點后都會有 3 小時的運動時間,學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到體育活動中。來自上海的一名學生從最初跑幾步就氣喘吁吁到現在一口氣跑 3 公里,一個多月體重減了 5 千克。他媽媽說光這點就讓她覺得去美國讀高中很值。
美國私立中學崇尚“玩得好、學得更好” (Play Hard, Study Harder)的精神。中國學生賈斯汀(Justin) 說中美體育課的最大區別是,在中國一天 24 小時想著學習,體育只是陪襯;在美國,學習和體育完全分開,兩者都需要百分之百投入。Justin 的原話是“學習的時候不會去想體育,體育的時候不會去想學習” 。
體育活動除了能鍛煉身體外,還能培養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美國私立中學對體育的重視不是喊喊口號或者寫些空洞的文字,而是反映在點點滴滴的實際行動中。每一所學校都以自己的球隊為榮,保留著每一屆校隊的照片,有些甚至是 100 多年前的。從這些泛黃的老照片中,可以深深感受到美國中學對歷史的尊重和對傳統的繼承。如果你有機會去美國校園參觀,千萬不要錯過學校的照片墻。
【美】
與體育課相比,國內中學的美育教育更加形同虛設。在大部分中國學校, 藝術創造沒有實際意義, 不計入學生總成績。但在美國,對藝術創作的重視程度之高令人咋舌,不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有極高水平,比如一般學校都擁有可以容納 300 多人的圓形劇場、獨立樂隊、繪畫室和與之相配的頂尖師資。讓我真正對美國私立中學的美育肅然起敬的是,我發現他們對工藝課程都非常重視。比如陶藝(Ceramics)課程,因其較強的動手性和創造性,是很多私立學校的標配,很受學生歡迎。一些學校還會開設有特色的課程,比如木匠課程,讓學生動手做椅子和桌子等,這對那些從小在城市長大、動手能力不足的學生來說,本身就是一個挑戰和認識自我的機會。
【勞】
美國私立中學注重培養學生與外部世界交往的能力,與中國學校不同,不會把孩子局限在一個圈子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他們鼓勵孩子融入社會,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社會,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從而成為更加成熟的公民。因此,美國中學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社會實踐機會,比如去墨西哥、古巴或者非洲一些地區支教,去熱帶雨林、沙漠等地考察環境,去博物館實習等。美國中學有三個假期——春假、暑假、圣誕新年假期,學生有足夠多的時間去各地實踐,去與當地人交流和生活,跳出自己平時的生活圈子,擴寬眼界,不僅讀萬卷書,更行萬里路。這也是美國中學生普遍比國內中學生成熟的重要原因之一。
幾年美國私立中學的歷練,可以從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把一個學生塑造成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德”能使他堅守做人底線并培養人格魅力;
“智”能使他發揮潛能并不斷學習; “體”能使他擁有強壯的體魄并培養團隊精神;
“美”能使他變得更有情趣,善于發現自然界及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勞”能使他深刻認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并更好地回饋社會。五個方面缺一不可。The school strives to help young people achieve their potential not only intellectually, but also artistically, athletically, and morally, so that they may lead responsible and fulfilling lives.
這句話出自頂級私立高中安多佛菲利普斯安多佛(Phillips Academy Andover)的教學職責(Statement of Purpose) ,指明了私立中學的教學精神:不僅致力于幫助年輕人挖掘其在智力、藝術、運動和道德上的潛力,更幫助他們過上有責任感和成就感的生活。
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后,是家長無盡的顧慮和擔憂。無論前路是鮮花還是荊棘,這都將是一條不能反悔的路,一條一定要堅持走下去的路。同時家長也要認識到,低齡留學帶來的不僅僅是學業上的改變,更是生活態度的改變。孩子將面對全方位的挑戰,需要家長的時刻鼓勵。孩子去到大洋彼岸,不僅面臨別樣的德智體美勞并重的校園生活,同時也要適應全新的校外生活。美國私立學校分為寄宿學校和走讀學校,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寄宿學校為學生提供住宿,而走讀學校需要寄住在寄宿家庭中。
一、生活起居
寄宿學校(Boarding School)作為一種學校模式,1763 年創始于馬薩諸塞州的伽文納中學(The Governor’ s Academy) ,在北美大陸已有 250 多年的歷史。一般來說,寄宿學校會有意識地招收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把多元化和國際化帶入校園。有了 200 多年的經驗積累,大多數寄宿學校在國際學生管理(生活起居、學業輔導、家長溝通)等方面非常成熟。學校一般會特意安排國際生和本地學生住在一個寢室,讓國際生有更多機會用英文交流,更快地了解當地文化,適應當地環境。此外,很多學校會要求一周至少一次正式晚宴(sit-down meal) ,即讓國際生和本地師生隨機就座,幫助國際生認識新朋友。其實每個在海外的人,都容易與來自同一個國家的人扎堆,這很容易理解。只是在封閉的私立中學里,學校盡最大可能讓國際生更好地融入校園,和本地學生交流。學校食堂也經常會做一些其他國家的特色菜,雖然絕大多數并不正宗,但學校的態度還是讓國際生從內心深處感到欣慰。
走讀學校(Day School)不提供住宿,學生需要借住在寄宿家庭。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這是比學業更難的一項挑戰。寄宿家庭是通過一定的審核挑選出來的,具備接收國際生的資質,但當處于青春期的學生碰上文化背景迥異寄宿家庭父母,肯定會存在一定的摩擦。一個人遠離父母在外生活,遇到問題后沒有人可以傾訴和依靠, 需要學生獨立面對并解決問題。學會與寄宿家庭溝通并自我調節,對很多成年人來說都是問題,何況是對一個才十幾歲的未成年孩子。因此,就讀走讀學校之前,需要家長先考察好寄宿家庭(建議親自去美國看看) ,并且讓孩子學會如何捍衛自身權益。
二、學業
很多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學生所接受的是自上而下的灌輸式教育,而美國實行的是討論式教育。因此,對大部分中國學生來說,適應美國的教育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比如課堂交流方式、 課堂陳述方式、論文寫作方式等。一般來說,需要 3 ~ 6 個月的適應期。在這里有必要澄清一個誤解:中國式教育強化訓練下的標化高分英語,不一定是實際的高水平英語。中國很多英語高分學生到美國后仍然無法用英語交流,必須從頭學起,這就需要學校提供幫助。美國的私立中學大多會有不同層次的 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課程,為國際生提供語言幫助。不少學校還會讓本地學生對國際生進行一對一學習輔導,老師常常為了幫助國際生延長工作時間。
在寄宿學校里,老師往往會同時擔任多種角色,比如上午是數學老師,下午就變成了足球教練,晚飯過后又變成了寢室家長(dorm parent) 。4 年以后,師生之間積累起非常深厚的情誼,這是國際生人生中的一大財富。中美兩國相距遙遠, 因此學校會盡量在溝通上做得更好, 讓學校、學生和家長三方交流更順暢。比如學校會給每個學生指定一名導師,解決學生從學業到心理的各種問題,導師也會定期跟家長溝通,分享孩子的成長。學校還會舉辦家長會(parent meeting) ,家長一定要去參加,即使 4 年中只能出席一次,也是一種對學校事務的重視和對孩子成長的見證。現在也有學校會主動去中國與家長見面,介紹學校的發展和孩子的動向。
有歡笑也有淚水,有嚴格底線也有寬松友愛,這就是美國私立中學的學習和生活狀態。不得不承認,目前低齡留學行業比較混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當務之急是進一步規范和提高行業標準,關鍵是平衡好商業和公益的關系。縱觀市場,目前還沒有一個可以傳播申高家庭聲音的順暢渠道,讓美高學生的真實生活經驗為大眾所知。因為堅信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絕對馬虎不得,所以我們從不鼓吹去美國讀中學有多好,也不承諾任何人去了都可以適應。我們只想將真實的美高生活的方方面面完整而客觀地呈現出來。這本書因此面世了,希望它可以作為 Findingschool.net 這個低齡教育資源網站的延續,分享美高家庭的淚水、歡笑和成長。
不管您是否決定去美國讀中學,讀完都會有所收獲。
特別感謝本書寫作期間一直給予我支持和幫助的美高留學家庭。最后引用一位家長的話:去美國讀中學就是自找苦吃并樂在其中。
你們準備好了嗎?
目錄
- 001 前 言
- CHAPTER 1進入美高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 005 努力走自己的路——我的申高感悟
- 010那些艱辛而難忘的日子——“菜鳥”兩次申請美高的心路歷程
- 018做一個不一樣的煙火
- 023別讓美國給你當頭一棒
- 028美高第一課:學會獨立
- 032會溝通,美高歷程才輕松
- 035 融入美國的“圈子”
- CHAPTER 2世界因不同而精彩,我們為精彩而迎戰
- 044男校讓我受益匪淺
- 048感謝女校,讓我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 052宗教學校的刻板印象
- 054 “別把自己當孩子”
- 057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 061不同的“合群”概念
- 064 寫給你,美麗的女孩
- 066屬于你我的美高生活
- CHAPTER 3不僅苦讀“圣賢書” ,還要緊抓“窗外事”
- 072 我和 GPA 的愛恨情仇
- 075歷史課堂不受限
- 080說說課外學習班
- 083我在大洋彼岸學舞蹈
- 087戲劇課的執念
- CHAPTER 4強健的不只是體魄,還有意志和心
- 098嶄新的世界
- 101談美高,不可避免的運動
- 106關于體育的選擇
- 109社團助我融入美高
- 112馬背上的時光
- 118墨西哥志愿者之旅
- CHAPTER 5游學異鄉,獨屬北半球的愛與孤單
- 125我在美國看醫生
- 132奇科美高得知音
- 135大山里的生活
- 146 “萬惡”的寄宿家庭
- 150在美高過的第一個春節
- 155家這一個字
- 160說不出的我想你
- 164家的聲音,家的味道
- 167思念是一種病
- CHAPTER 6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 175女兒去美高
- 179 一路走來是長大
- 186媽媽聊申高
- 191放手更是愛
- 196無怨無悔美高路
- 200背影、目送、祝福
- CHAPTER 7美國中學老師想對申高家庭說
- 207中國學生的美高學習以及在體育方面的表現
- 210美國藝術教育
- 213中國學生美高生活的方方面面
- 217后 記
編輯推薦
《花開彼岸:我們在美國讀中學》是第一本由留美學生自己編寫的書。
《花開彼岸:我們在美國讀中學》共七個章節,收錄了35篇不同留美學生的文章,內容涉及了申請赴美、學習生活、人際交友、體育實踐、心路歷程等方方面面,除了向你講述真實的留美生活外,還質樸誠懇地提出了多種建議。
本書還收錄了6篇普通美高學生家長的寄語,展現了父母為了讓子女更好地成長而選擇放手讓其遠去留學,這一心路感受。語言樸實真誠,讓人感同身受。
另有3篇美國頂級私立高中老師給予的建議收錄其中,精煉講述了中國留學生在美國上高中常見的一些問題和狀況,希望能幫助有意留美申高的家庭做到未雨綢繆。
《花開彼岸:我們在美國讀中學》是由美國私立初高中數據和信息共享的第一中文網站FindingSchool組織學生出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扭轉當下很多對留美學生不公的負面印象,向大家傳達:留美讀高中的并非都是富家子弟,有海外親友扶持;留美的中學生活也非只是吃喝玩樂,歌舞青春;留美的學業更非輕松簡單,可隨意應付。而在扭轉這種印象的同時,也希望通過孩子們的真實講述,為準備申高的家庭提供多方面的建議與參考。
FindingSchool團隊在每章首頁皆針對章節涉及的版塊給予了精煉解讀,并承擔了翻譯美國高校老師文章的工作,其創始人張溪細致寫作了前言與后記,在全方面概述分析美高留學現狀的同時,解讀了現階段的諸多問題與誤區,具有極大的指導和參考價值。
本書主創人員
Summer Xia (90后)
FS本書負責人
“希望這本書能激發讀者對美高的向往和好奇,你的人生也能如此精彩”
May xia (17歲)
就讀于馬薩諸塞州,10年級
“美高帶給我全新的視野,教會我用積極的人生態度去面對一切挑戰。”
Samantha Gao (17歲)
就讀于加利福尼亞州,10年級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Robby Huang (17歲)
就讀于馬薩諸塞州,10年級
“遇到困難的時候咬一咬牙,相信自己就挺過來了。再回望過去的時候,淚水汗水就變的那么不值得一提了。”
Shirley zhou (16歲)
就讀于馬薩諸塞州,10年級
“It's Probably the people you meet here that truly matter.”(這段旅行中,你在這里遇到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Diana Shrimp (16歲)
將轉學紐約長島讀書,11年級
“在留學路上經歷人生起起落落,感覺人的一輩子也可以縮小成這樣一個個學年的百態。”
Jim Li (16歲)
就讀于新澤西州,10年級
“寫書也是要按照基本法的。”
Corinne Hu (18歲)
就讀于佛羅里達州,12年級
“自己選的路,跪著也要走完。”
Coco (17歲)
就讀于佛吉尼亞州,10年級
“來美國高中念書只是人生追夢歷程的開始,勇于挑戰的探索精神和健康樂觀的生活態度給予了人生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