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媽拼命996,孩子只想躺平?除了打一頓,還有辦法讓他們努力起來
閱讀: 481 發表:2年前【爸爸真棒】:“爸爸真棒”是一個K12原創教育平臺,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啟發的融合教育探索。
日前,“超六成專科生月薪低于5000”的話題一度沖上熱搜,如今閱讀量已破千萬,留言中有人表示本科生也沒有5000呀,也有人表示那還不如回老家躺平……
什么?5000塊就要躺平嗎?!
這讓我想到有次和一位剛剛大學畢業的小朋友聊天,他對我說:
“你知道嗎?我家的收入排序由高到低是這樣的:
我爺爺(退休工資1萬多> 我爹媽(加起來8千多)> 我(月薪4千不到)。
然后我們全家還住在我爺爺老早分配的公房里頭。爺爺才是我們家名副其實的頂梁柱啊!!!”
“所以,”這個20多歲的大學生總結說:
一代不如一代,我還努力個什么勁呢?我每天加班加到累死,收入還比不上我爺爺躺在家里掙得多……
我想了想,反問他說:
你爺爺收入高不是也算正常嗎,人家都工作了一輩子了,你才工作幾年啊?你知道你爺爺剛工作的時候,收入是多少嗎?
1
躺平思潮,可以理解,但是愚蠢
現在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少年輕人都在高喊著“拒絕內卷”、“不想努力啦”。
然后很多人把這樣的行為怪罪給社會——房價太高、生活成本昂貴、資本家太黑、看不到超越上一輩的希望,等等等等。
然后,為了對抗所謂的“內卷”,年輕人們紛紛選擇“就地躺倒”,還把這樣的行為當作一種“新潮”。
2021年,“百度”貼吧里出現了一位被稱為“躺平學大師”所撰寫的帖子,這位署名為“好心的旅行家”的網友在文中說:
“兩年多沒有工作了,都在玩,沒覺得哪里不對,壓力主要來自身邊人互相對比后尋找的定位和長輩的傳統觀念……人大可不必如此。”
“我可以像第歐根尼在自己的木桶里曬太陽,也可以像赫拉克利特在山洞里思考’邏各斯’,既然這片土地從沒真實存在高舉人主體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制造給自己。”
“躺平就是我的智者運動,只有躺平,人才是萬物的尺度。”
仰慕第歐根尼和赫拉克利特,說明“躺平大師”還算是個文化人。但你知道赫拉克利特故事的“完整版”究竟是啥樣嗎?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臘哲學家,生于貴族家庭。但是這個富二代偏偏不喜歡干正事兒,一心只愛“極簡生活”。
他當然說過:“我滿足于我的心靈既有的渺小的東西”這樣的名言;但他還說過“愛菲斯的每個成年人最好都將自己吊死”……這樣看來,赫拉的腦子多半是有點“不正常”的。
富二代赫拉克利特晚年其實非常凄慘,因為終日以草根樹皮度日,得了“水腫病”(其實就是嚴重營養不良)。為了治病,他想用牛糞把身體里的水分給吸出來,結果糞味引來了大群野狗,將他分食至死……
看到這里,你還想效仿躺平派的這位古希臘祖師爺嗎?
“只要我躺得夠快,資本就剝削不到我”,“社會險惡,先躺為敬”……許多人都覺得躺平是件浪漫的事情。
什么“只有躺平,人才是萬物的尺度”,我真想說:
“如果人餓死了,那就是萬物的肥料。”
還“只要躺得快,資本就剝削不到我”,資本是剝削不到你了,所以你就調轉槍口去剝削你爹媽唄,我看你還不如資本呢,資本起碼還發錢呢!
還“社會險惡,先躺為敬”,我看誰都沒你險惡!!!
2
“尼特族”席卷全球
事實上,不光在中國,世界各國早就有那么一批年輕人,正值“當打之年”,卻既不讀書深造,也不參與工作。
這樣的年輕人還有一個“學名”——
尼特族(NEET),全稱為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簡單翻譯就是年齡在16–24 歲之間,不上學、不就業、不參加就業輔導的年輕人群。
2019年,世界經合組織(OECD)對各成員國的尼特族比例進行了一次大規模調查。各國排名如下:
然后你會發現,其實咱們一直以來以為的“東亞年輕人(日韓)特別喪”的想法居然是錯的!
全球最喪年輕人原來集中在美洲和歐洲!比如排名第7的美國年輕人,NEET族占比居然達到了13.1%,也就是說8個年輕人里就有一個啥都不干,專心吃福利或者啃老的。
相反,你們都覺得很喪的日本年輕一代,啥也不干的比例只有3.1%,33個人里面才有一個人徹底躺平的。
3
中國“尼特”居然是日本的兩倍多!
在中國,目前還沒有官方的NEET比例統計數據。但是一些學者根據 2012 年《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等資料進行估算,得出中國NEET率大約在8%左右,這個數據已經是日本的兩倍多了。
更為官方一些的數據,是由中國老齡化研究中心發布的。這個數據更加驚人,它顯示,
在65%以上的中國城市家庭中,老一輩撫養晚輩是一種“正常的生活”,大約30%的中國成年人需要父母的錢來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全部。
你看,其實所謂的“受不了內卷”所以躺平,這樣的借口有多么可笑——如果說“內卷”需要你一天工作/學習12個小時,躺平了你就一天工作/學習0小時,那么從12到0,之間還有11個選擇可以做……為啥偏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呢?
所謂人生的最佳狀態,是work/life balance(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化),你當然可以拒絕黑心老板的無度剝削,但你回過頭就去剝削自己的親爹媽……就問你爹媽到底得罪了誰?
說到底,真能實實在在躺平的人,90%是滿足了兩個條件——
目光短淺,眼高手低;
有人托底(我就不信快要餓死的人他能啥都不干,如果快餓死了還不干活,那就活該他餓死)。
還有年輕人說:“現在就業市場不景氣,我找不到工作也是活該嗎?”
我認識一個女孩,本科畢業以后好幾年都沒找到工作。
我問她出了什么問題,她說:
“我托熟人找工作,熟人給我找了個每月只給3500的工。3500夠干嘛?大城市里連個房租都不夠,外面隨便吃幾頓飯就沒了……你看我妹,學歷和我一樣,畢業學校和我差不多,長得還沒我好看呢……為什么她月薪就有1萬塊?所以,沒有1萬的工作我是看也絕對不會去看一眼的。”
現在這個女孩和她爸媽擠住在一起,所有開支一律向爹媽伸手。
我就想問她——你如果因為能力所限,只能和爹媽抱團生活,那你掙3500,是不是你家總收入就能增加3500?你拿爸媽的錢出門吃飯,人家飯店就給你免費嗎?你找不到工作,真是全都是社會的罪過嗎?
我還有一親戚長輩,性別女,十幾歲當了知青就上山下鄉了,既沒文憑也沒啥水平;工作的時候遭遇下崗潮;返城的時候連個城市戶口都沒有。
就這樣,她還在空余時間自學了會計課程,勤奮打工買了房子,現在早就攢夠了養老錢。我就不相信,現在的就業環境,會比那時候更差。
我親戚為什么沒躺平?因為沒人給她“托底”啊!如果她躺平了,那就徹底ST了!
如今在中國,尼特群體現象不僅存在于城市,也開始向農村地區遷移。《人民網》報道說:
在閩西南,人們通常可以看到一些60多歲的老人還在農田里辛勤勞作,而他們的孩子卻在家里逗留玩耍。
不是,就算找不到工作,你年輕力壯的,幫爹媽到農田里勞作一下,減輕點負擔總行吧?!!!
4
躺平的代價你可能支付不起
Allison Schrager在彭博社發表文章,文章說:
中上階層、受過良好教育的美國年輕人開始躺平,但他們可能不明白這將付出什么代價。
Allison認為,許多“尼特族”到最后都會后悔,因為假以時日,他們都不得不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上,父母會老去,儲蓄會用完,長期遠離社交會讓他們感到無聊和焦慮……等這些年輕人幡然醒悟的時候,可能已經被時代拋下很遠了。
“尼特行為”的時間越長,付出的代價就越高——
從歷史上看,你在職業生涯中所經歷的大部分加薪都發生在45歲之前,在你20多歲和30多歲時發生的技能發展和網絡,為你的職業生涯奠定了基礎。剛開始的工作是很艱難的,但你會在未來的幾十年內獲得收益。
“經濟正在經歷一個大的轉型,技術和全球化在疫情之前就在改變經濟,而疫情的后果將加速這些趨勢。那些能夠擁抱變化并從中受益的人會成為贏家。雖然這是一個混亂的、不可預測的過程,但有一個群體肯定會輸掉,就是那些選擇完全躺倒的人。”
5
尼特嚴重損害健康
說到尼特,就不得不提一下最近剛剛再婚的“大衣哥的兒子”。
大衣哥這位爸爸既有錢又“開明”,兒子不想讀書,爸爸說:“不想讀就不讀”,兒子不想工作,爸爸又說:“不想工作我就養活唄”。
看上去似乎也沒啥,反正富爸爸有能力,哪怕養活兒子一輩子,也不會像普通父母那樣壓力倍增。
問題是“尼特”不光傷害孩子的前途,它更傷害孩子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研究發現——人類關鍵階段的特定經歷會對以后的生活產生“復合影響”。比如:
在高中和大學期間,一個人的體重指數 (BMI)如果增加過快,成年以后就更容易罹患糖尿病。
而尼特族一族,評價自己“健康水平糟糕”的比例,比其他人整整高出兩倍(11.3% vs. 5.62%)——不要小看一個人對健康的自我評價哦,因為SRH(自評健康)是一種在醫學和心理學中被廣泛使用的健康狀況衡量指標,甚至可以準確預測人們的死亡率。
所以你覺得拒絕996,每天不干活,就能讓自己長命百歲了嗎?
殘酷的事實是——躺平其實并不具備養生的功能,反而很可能讓一個人的健康崩潰,壽命減少。
6
怎樣培養一個不躺平的孩子?
我相信,世界上沒有一個爹媽,愿意養出躺平和啃老的孩子來。問題是,你該怎么做,才能避免20多年以后發生這樣的“悲劇”呢?
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兩點——
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
拒絕成為孩子的“托底”。
為什么要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
因為成功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從平凡到成功,當中要經歷太多的困難和挫折,克服太多的挫敗感和無聊感。
我們都知道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為什么那些能夠控制住自己,暫時不去吃面前那顆糖的孩子,長大以后會更有出息?就是因為他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克服眼前的誘惑,克服不適,堅持下去,你才可能得到更多糖吃;只顧眼前的快樂,可能會失去很多。
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要對孩子有求必應,要幫助他們設立一個“長遠的目標”。比如,孩子讓你給他買玩具,你不要立刻答應他,而是要求他每天做家務積分,月底用積分換取玩具或者其他獎勵。
學習延遲滿足的另一個方法,是教會孩子設立“可以實現的短期目標”。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David J. Bredehoft曾在大學里擔任了37年學術顧問。每年都會有學生因為GPA不達標而留校觀察。
而David教授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幫助這些孩子制定“可以實現的目標”,比如:這學期GPA是1.7,下學期爭取達到2.2,再下學期3.0。
“很多孩子和家長非常激進,想在短短一個學期里,把成績從1.7直接提高到4.0。但是37年里,我從來沒有看到任何人成功過。”David教授說。
教授會勸這些孩子:最重要的不是立刻成功,而是不懈的堅持。
在如今急功近利的社會里,年輕人看了太多“暴富”的神話,被洗腦成“35歲不能實現財富自由就等于失敗”。殊不知大批人暴富的機會只存在于動蕩和巨變的年代里,平穩年代里,絕大多數人只能小步向前。
要想培養不躺平的孩子,除了增強他們“延遲滿足”的能力,父母更要狠下心腸,拒絕給子女“托底”。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專門用來形容這種無限“托底”的行為,叫做overindulgence,翻譯成中文就是“過度溺愛”。
過度溺愛有三個特點:
給得太多;給得太快;給得太久。
不想工作了,回家爸媽養活;亂消費信用卡刷爆了,債務爸媽來背……說得好聽點,這叫“溺愛”,說難聽點,這就是在培養毫無擔當的廢物點心。
我家大兒子有段時間不愿意寫作業,還說他自己“物質要求不高,長大了買個拖車住里面就行”,我馬上把家里的各種賬單拿出來給他看,我說:
“你知道養一輛車要多少錢嗎?你知道全家出門吃頓像樣的晚餐要多少錢嗎?你知道你愛用的電腦,愛騎的自行車多少錢嗎?”
“你知道,如果小時候不認真學習,隨便去麥當勞打個工,一個小時能賺多少錢嗎?”
算完賬,我告訴他,16歲之后,除了學費生活費我會給他付,大件兒物品(比如電腦),全要靠自己打工想辦法攢;大學畢業以后,除非繼續讀研究生,否則我不會再免費給他提供住所和任何資助,“老爸老媽房子一賣,周游世界,享受自己的人生去。”
兒子被我嚇得目瞪口呆,但也知道我一直說到做到,所以他得出結論——再不努力就要到天橋下面和流浪漢睡一起了。
從此以后,他每天認真學習,努力寫作業,拿了一堆A回家,還勤奮學做家務收拾自己房間仔細積攢零用錢……潛力把我們都給驚呆了。
人生沒有那么容易的,
當你看不到退路的時候,才能學會努力向前。
參考資料:
① http://en.people.cn/90001/90782/90872/7277071.html
② https://www.bloomberg.com/opinion/articles/2021-09-13/-lie-flat-if-you-want-but-be-ready-to-pay-the-price?sref=m8HfplT6
③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134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