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明年打算轉學去頂級美高,目前標化成績已經足夠,應該如何準備?
兒子在省前3初中上學, 目前托福107, SSAT2271(還可以再刷) 在校成績優異。 活動方面的話,每兩周去敬老院,當過運動世錦賽的志愿者(下社區給居民宣傳比賽,有證明),參加過游泳比賽但沒有名詞,參加過商賽也拿到過獎,樂器會尤克里里,暑假參加過勞倫斯威爾的夏令營,表現優異。英語口語很好,面試沒問題(有過面試經驗),當過校學生會主席,組織過大型活動(600人參加),大學瞄準賓大。
目前來說標化夠了,但是課外活動比很多孩子都差了很多. 如果今年下半年想申請勞倫斯威爾The Lawrenceville School,康科德Concord Academy,希爾高中The Hill School這些頂級名校并得到錄取,接下來應該如何增強背景實力?
-
我就是賓大的??!我是concord畢業的!!簡直巧~~~~~
Concord確實偏藝術一些,但是我個人認為CA喜歡招特別的孩子,開朗,外向,不拘謹。我建議面試前再對concord進行深一層次的了解
1. 我們叫老師都是叫first name(名字),比如 Liz Bedell我們叫Liz,不叫 Ms.Bedell,這很大程度上說明了師生關系非常融洽,打成一片
2. 我們沒有校服,著裝上要求也非常少,這非常體現CA讓學生自由的發展,而非把所有人變得全都一樣
3. Common Trust,這個你可以自己做一些research,CA整個學校都建立在相互的信任上,包括大部分地方都沒有鎖,在圖書館里離開一下電腦放在桌上也沒事。
不過。。。。。。我想說的是在我之后我們學校再也沒出過賓大的。。。。。。。。。。也有可能是比較少人申請了但是沒有學弟學妹的我簡直是很孤獨!
學姐就只能幫你到這啦。我覺得各方面都很優秀!最后一個push就是interview和文書。有問題可以繼續問我。
屈靈溪
LEAP導師 - Concord Academy畢業,現就讀于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 -
第一,那些其他孩子的背景并不見得就比你孩子厲害,不必擔心所謂的過度包裝,比如:搞個高大上的自愿社區服務,來個什么藝術比賽金獎。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在美國名高中眼里,這些包裝過的東西沒有什么特別,而且如果被發現假會直接拒絕。
第二,你孩子應該繼續以前他喜歡的課外東西EC,關鍵是將喜歡的東西做精做透,至少要有深刻的思考。美國學校是通過這些EC,想看出你是什么樣的一個孩子。
第三,美國學校的招生是基于多元化,即diversity。所以,不可能一個類型的學生都進入到學校的招生池子,所以,也沒有必要為進某個學校而刻意裝扮成自己片面理解的那個學校的學生。
總之,做好自己就好了。但做好自己并不容易。需要認真、用心去做。
其他方面,則需要家庭更詳細地了解美國高中申請的相關事宜,在這個網站可以看到很多信息,需要家長好好學習。
想起了一個佛教故事,比較適合你這個問題:
悟禪以前,挑水砍柴;悟禪之后,挑水砍柴。 -
嗯,有理想,很好。標準化成績稍低了點,但認真準備,盡到努力就好,學校的選擇一定要是自己喜歡的,同時要搭配好層次。
同時,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談一下,這位家長的想法可能代表了不少家長,但:
1、標準化成績夠了?這個結論有點問題,先不說多少夠,只簡單舉一個機構的情況就能說明問題:每年托福超過110、SSAT超過2300的孩子,不下10個;同時,申請這類學校,標化不是唯一的考量因素,但門檻很高是不言而喻的——這三個學校就算每年招12個,考慮男女比例,大概8個左右,參與競爭的孩子除了國內優秀學生,還有大量在美和其他國家上學的中國籍學生.....
2、活動差很多,的確,活動很多,但沒有突出亮點,這種情況下,活動多反而不是好事——為了活動而活動的淺嘗即止的活動沒有意義
3、增強背景實力?太寬泛了,要多強的背景?——有些背景真不是想增強就增強的,家庭要多強?政要、富豪?——學校省前三?哪個?。磕膫€學校?比這所學校強的中國還有多少?
4、頂級?真心建議家長不要總關注這些形容詞,教育永遠不是為了這樣的評語,給孩子的,應當是對她/他成長最好的
很多時候家長為名所累,但只有孩子真正意識到了他/她想要什么,才會激發出內在的動力,這種動力才能持續支持孩子取得成功。把申高作為一個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的自主意識覺醒、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并且愿意堅持為其付出,才是我們送孩子出去的初衷,如果只是想上個賓大,在國內努力一下也是可以達到的。 -
就家長的問題再補充一下:
孩子已經很不錯了,準備得也早,標準化成績盡力就好,現在還有半年的時間;活動堅持就好,找到一兩個自己一直堅持的事,講清楚為什么愿意付出、有什么收獲;對喜愛的學校更多一些了解,找找自己為什么喜愛,是否匹配(不僅是指成績),可能的話,找一個好顧問協助孩子規劃,如果成績出得早,暑假可以參加夏校適應一下并同時訪問一些學校。我們都經歷過這個過程,我想講的主要是如何以一個平常心去看待這個過程,因為這幾年看過很多家長因為期望值的問題,非常焦慮,反而動作變形。
出去上學還是一個適應融入的過程,入學前提升語言能力和學術能力為主(大量閱讀,文史科學都行)、對孩子適應寄宿生活與當地同學交流等生活性的指導可以漸漸灌輸。不要那么早去學SAT,國內學sat基本就是在應試。等到明年3月拿到錄取了,再就數學、物理等理科課程進行一些梳理就好。不用過早擔心高中的課程,提前學這種事,更不建議了。 -
孩子很優秀,應該申到比Cheshire更好的學校。上面家長、學生和專家說得都很好,可以借鑒。只有幾個月的時間,畢竟經歷有限,建議分清主次,和孩子共同討論他最感興趣的活動,設定目標和計劃,爭取在這方面有較大的提升。另外,建議孩子堅持寫作,對將來申請會很有幫助,更重要的是孩子會養成思考的習慣,對他思想上的成長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