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美高,與出國前就讀學校是公立還是私立,并無內在邏輯關系。
與此同時,從實際申請結果看,不同性質學校出來的孩子,總體上確實又存在明顯差異。因此,美高申請才有所謂的“鄙視鏈”之說。我的微信公眾號(“老爹養娃”,ID:laodieyangwa),曾分5期專門說過這事兒(有興趣者,請看第一期鏈接:“平”見美國 | 申請美高,真有幾條“鄙視鏈”?-1/5(總共分5次連載)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Njc0NDE4OA==&mid=2247487386&idx=1&sn=2fbe0e8c265dd5b6ca9576d25541d454&chksm=fd0e7009ca79f91f4bb4fe8cf8bed99a07f44f0ebef0304267e359f02608e8c670d7de6bb36f&token=572659898&lang=zh_CN#rd)。
這點,不可不察,不可不知。
單說公立學校學生,申請美高面對如下挑戰。
第一,英語基礎偏弱。單就托福考試而言,如果都是“裸考”,平均說來公立學校可能比國際學校低10-15分,前者在65-85分,后者在75-95分。這個是我根據托福考試全國均分,結合身邊同學和自身實況,估算出來的。
在美高眼里,公立學校的學生英語基礎可能難以滿足學業要求,跟不上班級進度,得先上ESL。而優質美高里,開設ESL課程的很少,如T30美高里,數過來不到一只手。國際學校這個英語基礎,能基本滿足學習需求。
第二,教師“不會”寫推薦信。一來申請要寫推薦信,公立學校老師并不習慣做這個。二來美高、美國人,說英語,是英語文化。他們說話做事的方式方法,跟我們熟悉的漢語、漢文化全然不同。我們寫文章大量使用形容詞、成語,顯得很“高大上”、有學問,在美高眼里,可能很空洞,言之無物。它們要實實在在的故事,有內容、有數據,而且遣詞造句得極為精煉。這樣的推薦信,還得用英文,能寫得好否?三來英文字眼里那些十分細微的差異,咱們真懂(反正我是不懂)?寫成中文,找人翻譯成英文,真能行?
第三,沒有“學校簡介”(school profile),學校也不會去力薦學生。美高招生官,有幾個懂中文,會看學校的中文網站呢?不了解學校,如何評估學生的GPA,尤其是進行橫向比較呢?!美高招生的生源,之所以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以及廣州、南京、成都、杭州等地,其實背后恰恰反映著這個問題。
第四,申請信息的可信度低。這個,不必多說了吧?
第五,學術基礎“超配”。我們總說,公立學校數理化生科學基礎扎實,這或許是事實。但是,我要說另一個事實——美高,不要求這么難!國際生全部加起來,在美高那里始終是“少數民族”、約占15%—25%。全招了“奧數冠軍”隊友,那八成本土生還活不活(人家可不是這么上學的)?
在許多美高眼里,我們“過硬”“扎實”的基礎,許多恐怕只是“超配”。真有必要?
第六,“全人教育”,均衡發展。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所有的“扎實”,都是時間、精力換來的。學術上花時間多了,課外活動、體育運動被擠占了——這個,恰恰是美高極為看重的東西。學霸、學神們,到了美高為追求GPA,放棄了申請時強調的“特長”“亮點”,許多美高都看在眼里。在美國北部一所學校里,我就親耳聽過這樣的“抱怨”。學術上的“高分”,難填課外活動和體育的“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