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體算哪個pool,要看學校的政策。可查詢學校官網或發郵件問詢。
您描述的情況,多數學校會按照domestic學生算的。但排名靠前的一些學校,處理方法會有不同,比如Peddie School,這是學校官網的說明:https://www.peddie.org/admission/apply/international-applicants
At Peddie, you are considered an international student if you require an F-1 student visa to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you will need a Form I-20 from Peddie or your family’s primary residence is outside of the United States (regardless of citizenship or visa status). 這種情況這三位學生就算國際生了。 -
都是美國國籍,申請時應該不會有什么區別。要說區別也要看國際學校的質量,而不是地區。
-
都是美國國籍的話,地區上基本沒有區別,審理時放在亞裔的池子里;個別學校會有具體細致的多元性,會是一個小的考量,比如我以前做招辦國際部主任的學校,會考慮到heritage的variety, 但不是重點。
-
這里,核心在于一所美高對“國際學生”的定義。為此:
第一,泛泛而談“哪個池子”,可能并無實際意義。許多美高,對“國際生”有著自己的定義。有的按國籍,有的按申請前三年或者前兩年學校教育所在地,還有的按學校主要教學語言是漢語還是英語。譬如,如今不少孩子都在美國出生,半歲就回國居住,在國內接受教育。即便去了國內的國際學校,其中許多都是所謂的“雙語學校”,而非“雙母語學校”。這樣的美國籍,其實跟英語基礎、英美文化,又有多大關系呢?
區分“本土生”與“國際生”,美高的著眼點在于構筑特定的校園生態——主要由學生群體的文化特征決定。因此,“本土生”的特征是“英語+美國文化”,“國際生”則相反(當然像新加坡、南非、印度等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有可能另眼相看)。是否具備“英語+美國文化”這個文化背景,恐怕才是區分“敵我”的那道“柏林墻”。
美國人,也許并不覺得跟英國人一樣。
第二,三地都是標準的漢語區,本土母語均為中文,差異只是書寫上的繁體簡體。因此,僅僅說“國際學校”并不能說明其文化特征,即“英語和英美文化背景”問題。“國際學校“不等于“英語和英美文化背景”。
第三,仔細查看夢校官網對“國際生”的定義,恐怕才是適當和慎重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