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會聽說有些中國學生去了不那么匹配的美高后,感到壓力特別大、焦慮,甚至休學退學。今年的情況更加特殊,由于不能親自訪校,家長們在做最終決定的時候很可能被迫只能唯排名論或者大學錄取結果決定一切論。所以,可否請各位業內老師詳細一點地介紹一下,前10學校的學習壓力大到什么程度(比如拿A)?10-20的是不是就明顯壓力小一些?學習方面的壓力,是英文程度不夠的原因還是學科難度達不到的原因呢?國際學校和公立學校背景的學生,他們有什么不同的struggle嗎?或者在你們看來,有什么幫助家長做出更“聰明”的決定,可以避免孩子去了之后壓力太大、無法適應的好建議嗎?感謝!
-
家長你提的這個問題很好,可以看出真的是一個經過仔細思考有遠見的家庭,在前10的學校拿A非常的不容易,如果用時間來量化的話,在前10學校拿A,每天晚上基本上都要12點才能睡覺,因為其他的競爭對手相當之強,10~20的學校競爭小一點,但比前10學校的競爭沒有小很多。對于最前面的頂級學校對華裔和美國孩子都很注重的英文,其實并不僅僅指學科方面,所注重的英文能力主要注重兩個方面,一是寫作能力,因為所有學科都要通過寫作的方式呈現,頂級學校對寫作要求都是極高的,這對孩子的英文能力是一項挑戰;第二個方面可以說是在社交上面,比如在課堂小組討論時,如果英文不夠native的話,交朋友時就不能達到很自然的水平。
其實更為明智的做法是,建議家長去找一個了解孩子的顧問,以及對這些學校很了解的顧問,一起針對孩子的個性潛能以及未來家庭的期望進行深入探討全面分析。 -
這個真的是和孩子的個體有很大關系的,有些孩子非常適應美國的教學方式,并且很多潛能在寄宿的環境下被釋放出來了,這就非常不同了,還有就是如果孩子本身就是非常喜歡人文閱讀和寫作的話,這樣的氛圍對他們來說正好是如魚得水,所以家長和孩子并不需要太焦慮,選擇匹配自己的學校真的是非常的重要
-
這個跟學生本身的情況也是息息相關的,沒法兒一刀切,很多時候為什么說學校一定要匹配,就是因為美國的高中在培養學生的時候,很注重well-rounded的培養,不僅僅是成績,當然啦,要是只是成績好的孩子也不會被這些牛校青睞,要的是全面發展,這就是為什么我在跟很多家長溝通的時候,特別注重強調的就是孩子一定要長線規劃,一定要準備好了再出去,這個準備好不僅是標化考試的分夠了那么簡單,更多的是孩子性格塑造、愛好、抗挫能力等等很多能力的培養,這些都是在長線規劃的過程中一步一個腳印培養出來的,昨天一個美高的學生在分享的時候還開玩笑說,我爸爸他們經常說不知道退休了干什么,其實我從來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因為我有很多自己喜歡的愛好,所以我就算退休了也會很充實,簡單的一句話但是絕對的概括了美高培養的一個精髓,就是很個性化培養,當然要是孩子的特長愛好等各個方面都有,那么多了一個不錯的美高,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學校的資源,是可以出類拔萃的,為什么提及到一定要匹配,因為不同類型的學校其實也是適用于不同的學校,所以也不僅僅是因為今年不能訪校了所以只能看排名那么簡單,咱可以做一個大膽的假設,就算沒有疫情過去做了校園面試,校園參觀只有1個小時,難道這1個小時的時間就可以很全面地了解學校的內涵嗎?這個沒有誰能做得到,所以這個時候顧問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一方面是長線規劃的學員,所以顧問對孩子很了解,第二顧問對學校也很了解,而且多年來的錄取縱向數據經驗,這些都是很好的幫助到孩子來匹配自己的學校的。
此外,孩子過去是否壓力大,其實也是雙向的,比如有些孩子的抗壓能力很強,也很獨立,那么就匹配這樣的學校就好了,因為他們知道如何去適應,如何去利用學校的資源幫到他們,但是有些學生需要的關注度比較高,比較小而美的學校,那么就匹配這類型的學校就好,總之就是一句話,沒有那么學校能保證孩子去了壓力的大小,只有適合自己孩子的學校,祝順利! -
家長幾個方面,第一,一定要從各方面幫助到孩子,特別給與孩子很好的資源,比如配套學習的外籍師資,這非常重要的。因為一個小小年紀在異地他鄉打拼,家長能夠做,不僅僅是安慰,更重要的拿出行動,幫助孩子。我們10多年經驗下來,看到無數成功的孩子背后,不是一個人單槍匹馬,而是一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團隊通力合作。壓力有多大,我舉幾個例子,有些好同學初中高中參加全美國比賽是300-400場次,不但數學,化學,物理優秀,會小提琴是州青少年樂團的首席,還有他還是參加全美國擊劍比賽拿州的冠軍,最后錄取了加州理工。如果和這樣的孩子在一起壓力自然而然來了。所以優秀的學校的孩子,不光一樣成績優秀,門門拿滿分不算,還有額外精力發表論文,參加比賽等等,故此美國高中有托底,但是上不封頂,不是一般牛。我們有孩子上到數學高中老師不能教了,送他到普林斯頓大學去修課,最后被普林斯頓大學錄取。我們有學生在安多弗,可以4年拿到全獎。故此這些優秀孩子如果在你孩子周圍,自然壓力來了。當然壓力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轉化為動力,在家長支持下。所以不能把孩子放到美高就完事了,更應該有一定預算支持,幫助孩子,只有這樣,你擔心的事情就不會出現。
-
首先如果孩子正常渠道能夠被錄取,就不用太擔心,說明他/她有潛質,其實前10或者前20關鍵是錄取難,而一旦真正錄取了,但從學業方面,中國孩子一般不用擔心,畢竟還有美國或其他國家孩子也在同一個校園。去年幫助的學生去到了包括St. Paul等在內的前10,但從學術方面,部分學生還是反應缺少挑戰性,尤其是數理方面。有些去了前10的學生所謂的壓力,可能并不單指學術方面,而是學術以外的。
-
您好:
首先用排名來談壓力不太合適,因為要看學生的適合程度,說到底這和每個學生的素質,智力,能力以及學習的基礎有關。即使不是前十的學生,也有很吃力的,很多前十的學生,也有學起來相對輕松的。不要按照排名來討論是否吃力,而要看您的孩子的具體情況。
國際學生面臨的普遍壓力是:語言的適應,文化的適應,教學模式的適應,課程的銜接,當然還有諸如社交等等各方面的適應等。
國際學校的學生在語言上會比公立學校的學生有一些優越性,當然這也要看具體的學生情況了,另外,在課程的銜接上,國際學生有一定的優勢。
我覺得一個聰明的家長,就是不要去“拔苗助長”,不要一味追求排名,而要因人制宜,如果是金子,放在哪里都會發光,只要不是走錯了路,孩子最終是向著光明和理想而邁進。
打好堅實的基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孩子樂觀堅強的個性,努力讓孩子去關注社會,關注他人,全面豐富自己的知識,這些將是我們還在找收益終身的事情。
-
首先,如果能被前十名錄取,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舉例來說,我之前一個學生托福89分進入Hotchkiss ,2019年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每年在學校都是在DEAN LIST。不知道這是否是不是不匹配?但是孩子還是很優秀。有學生97分進入Hockaday,最后進入康奈爾大學就讀本科。這些都是分數不是特別高,但是他們都是優秀的孩子。
10-20之期間也不是壓力就小,關鍵看孩子的學習習慣,有的孩子花了很多時間在考試培訓上,比如有很高的托福和SSAT,但是不見得優秀,雖然可以包裝一些活動,但是實際上可能能力并不是很好。
國際學校的學生英語不是問題,但是在學科學習上可能會有壓力。而公立學校的學生最大的問題就是語言,如果交流沒問題就沒問題了。
-
這位家長您好:
前十學校壓力有多大,主要還是看學生各方面的情況,如何新環境的適應能力,抗壓能力,學歷能力和獨立能力等。入校前可以讓孩子提前接觸一些美高的課程,這樣也能夠幫助他在入學后更快地去適應。
前10學校的學習壓力大到什么程度(比如拿A)?
據我跟學生了解,周末基本上都沒有太多的空閑時間去睡懶覺或者玩游戲,平時的生活也是安排得滿滿當當的,除了課后完成每日作業,孩子們還會自己找課外的練習題去做。
10-20的是不是就明顯壓力小一些?
我認為壓力不會小特別多,主要還是看孩子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么?比如在九年級入學后就有明確的目標,以后要學什么從事什么行業,那么即使學校給的作業壓力小了,那么他自己也會在課外給自己布置更多作業的。
學習方面的壓力,是英文程度不夠的原因還是學科難度達不到的原因呢?
對于新留學的學生來說,英語語言的壓力是不少的, 如果上課聽不懂,作業不會寫,甚至還不清楚如何提交作業,那么這個壓力對于新來的學生來說是很大的。九年級的大部分科目都不會特別難,主要還是適應新學習環境的問題。
-
這位家長講到的問題的確存在,我們也聽說過很多這樣的案例。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一直在說選擇適合每個孩子的學校才是最重要的。但這里可能有個誤解就是壓力來自于學習、成績。其實學生的壓力可能來自于社交、交友、成績和同學之間的競爭,等等方面。而且對高中年齡段的孩子來說,來自社交、交友的壓力往往比學習壓力更大。每所美高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進入校園你會感受到氛圍的不一樣。孩子只有在一個感覺友好、安全、快樂的環境里才能快樂地生活、交新朋友、安心地學習,也才能把壓力變成動力。 這個過程中, 孩子的語言、溝通、社交、抗壓和適應能力都很重要,這也是為什么美高在招生過程中要全面評估一個孩子而不只是看考試成績。而且這種社交、交友的壓力和學校排名沒有太大關系。任何一個環境里,無論是美高還是未來工作、生活環境里都會遇到這種壓力。一個孩子安全、快樂的感受是很難用排名去量化的,往往需要自己去感受。在不能親自訪校的情況下,建議多和顧問老師溝通。有經驗的顧問老師一般都去過這些美高訪校多次,對每所學校比較了解,同時也接觸過很多學生,在判斷什么樣的學生適合什么樣的學校比較有經驗。
-
美國本土的一些華人的孩子,如果不是特別優秀, 很多人小學,初中讀私立,高中讀公立。就是為了能在學校里面拔尖,方便進好大學。所謂的壓力不僅僅是拿A吧,還有保持前幾名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