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今年學生回流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實是因為疫情。從我自己平時帶的學生來看,其實崇洋媚外是個別現象,這和家庭的教育以及在美監護人的引導分不開。很多家長選擇寄宿,覺得把孩子交給學校就沒什么大事兒了,其實我還是很建議家長平日多和孩子交流,家庭教育永遠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美國的大環境其實還是非常多元化的,我之前有接過學生本來是在香港的國際學校讀書,后面家長覺得香港的學校眼界窄,導致孩子越來越排外,于是將孩子送到美國,我們帶了三年之后,孩子在性格上以及眼界上,還有對待中國同胞的態度上都發生了非常非常大的轉變,包容性變得更強了。所以其實這和孩子本身,以及家長平日的引導是分不開的。
-
家長您好:
關于崇洋媚外這個話題之前在 FS上也有過探討,我個人一直不太贊成對孩子動輒戴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個人覺得國外的教育和國內的教育各有特色,出國接受不同的教育可以擁有全球的視野,具備更強的競爭力。這是個個人提升的問題,上升不到崇洋媚外的程度,愛國不該意味著“閉關鎖國”不接受外國的理念。
這些孩子絕大多數是經歷了兩種教育的對比,而且也親自體驗了兩種教育的不同,他們最應該是有發言權的。至于用英文交流,這個應該是已經形成了語言習慣,我不覺得有什么?很多華人的孩子,雖然會說中文,但是在家里,通常和父母的交流也完全是英文或者是中英參半。當然,也不排除有極少數學生留學的優越感,語言的優越感等等,但是這畢竟是極少數。
孩子們偏向西方,并不能就說是貶低另一個,而且在他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很多的綜合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覺得絕大部分不保守的說,應該至少有80% 以上的孩子是在兩個文化之間游刃有余的。
一些在美國出生的ABC,尚且能做到兩種文化的認同,您還擔心在留學生不能嗎? 再者說,碰到這種情況,最好和孩子們有一些更深的交流,聽聽他們為什么認同西方或者是偏向西方? -
美國人的洗腦功夫本來就是全球第一。另外需要考慮的是,送孩子去美國讀高中的家長,絕大部分是推崇美國教育,甚至是。。。的。家長的長期潛移默化影響也起了很重要作用
-
教育不能只看一方,而且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也很關鍵。孩子都是父母的一面鏡子,這種崇洋媚外的孩子并不是美初或者美高造成的,家庭環境父母的潛移默化影響也很關鍵。
-
這個應該屬于個例,今年回流主要是因為疫情,但是我從事留學行業多年,基本上出去的孩子在美國上學各個方面都非常優秀,而且我也經常赴美看望我們的在讀學員,都非常陽光、包容、優秀,這也是我們中國很多送孩子出國的原因,因為有很好的教育資源,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多元文化的包容性,這些都是優勢,另外您提及的國際學校也得考量,就算是國內的國際學校也是參差不齊的,還是回到我一貫跟大家說的一個觀點,就是咱一定要長線規劃,孩子在資深顧問老師的指導下規劃,綜合能力提升了再出國,而不是為了出國而出國,因為經歷了長線規劃,孩子其實很多能力,不僅僅是英文能力,還有很多美國牛校需要的品質等等,孩子都培養出來了,這樣申請上的學校也是非常棒的學校,過去上學孩子會如魚得水,希望上邊的解答可以幫到您!
-
關于低齡孩子留學,首先孩子低齡通常意味著思想上不夠成熟,容易受外界影響;其次留學的環境也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思想的成型。對于您的擔憂,即低齡留學無法在東西文化中達到平衡,我們認為,優質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您所說的那種人才,假如孩子變得偏激,那就是教育的失敗。因此,在選擇學校方面,一定要多做功課,咨詢真正了解的朋友、老師。
孩子處于成長中,尚未定型,倘若因孩子暫時的想法而判定他“偏向西方”未免有失偏頗。尤其對于自己的孩子,更應該給與充分的空間予以成長。若家長在這方面較為擔憂,可以關注孩子思想的成熟過程,多交流溝通,幫助孩子修剪“枯枝雜葉”。西方宣揚的是普世價值,或許家長眼光不只囿于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