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雞娃”的氛圍這么重?“雞”出來的孩子從長線看真的比“野蠻生長”的孩子要好嗎?孩子的表哥今年入學了Top 5美本,他就是從小被家長“雞”大的,但是到了大學發現他的很多外國同學家長雖然也有精細育兒的,但是絕大多數幾乎是完全放手,所有的決定由孩子自己主導(上什么學、參加什么活動…),家長只負責出力出錢(有很多家長甚至連錢都不出)這些孩子和他比一點兒不差甚至更強…在保證孩子身心健康且堅定走國際路線不高考的前提下的“放養”真的有錯嗎?為何西方家庭可以放養中國家庭放養就像“毀了孩子”一樣呢?是不是從長線看更好呢?精細育兒是不是才是問題所在呢?
-
雞還是不雞,很大程度是由當地的競爭激烈程度決定的。中國、印度這樣的國家,競爭超級激烈,雞血教育占大多數。美國也要看地區和家庭背景,在波士頓、紐約、華盛頓、洛杉磯這樣的大城市,教育也是非常雞血的。美國的本科在招生上非常看重多元化,家庭背景、社會階層、才能、學術方向各方面都會有很不一樣的學生,所以我們在美國的頂尖大學,也能看到很多不同特點的人。比如體育尖子生,可能學習不雞血但是訓練特別雞血。比如少數族裔的貧困學生,可能學習不雞血但社會活動特別雞血。頂級大學尋找的是學生的自我動力和熱情,而不是一個模子塑造出來的學習機器。中國的高考制度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才的同質化,影響了我們教育的個性化。
-
首先,您的問題本身就是一個有問題的問題“不存在西方或者中國家庭放養還是細養”,最關鍵的問題是孩子本身。優秀的孩子從來不需要父母去管理,比如我小區門口的一個開餃子店的夫妻,他們從來沒有時間管孩子,老大是一個兒子,平時你會看到幫助父母送外賣,不忙的時候就在一邊學習,他考入了深圳最好的中學,最后進入了中國人民大學。老二是個女孩子,整天玩手機,學習一塌糊涂,同樣的家庭,同樣的父母,不同的結果。我認識的三個美國華人家庭中的6個孩子全部進入哈佛大學,他們有細養的,也有放養的。
其次,其實我們不要輕易就中國和西方的差別。所有進入名校的孩子要不就是自身很強,要不在父母的幫助和指導下,需要孩子的大力配合而進入名校的。不管是哪種模式,都與關鍵因素孩子有關,有的父母很用心,孩子不用心,最終結果孩子還是不行。經過精英教育的孩子未來知道該做什么,尤其是從美國私立學校畢業的孩子,而在中國公立體系長大的孩子這方面相對是個弱點,但是通過自己的精心準備也是可以的。到了大學中國學生普遍是不知道做什么,一下子沒有人管你了。
在保證孩子身心健康的前提下,鑒定走國際路線不高考沒有問題,沒有錯。但是適當的指導很重要,我們要告訴孩子的是方法,不是告訴他們如何具體學習,他們學會了時間管理,目標管理,那么他們未來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所以不要太糾結。 -
確實,我們經常在國內媒體上看到諸如“海淀媽媽集體‘雞娃’,不輸在起跑線”之類的文章,但是要知道,這些家長其實只是代表了國內極少數的一部分群體。例如,80%以上海淀家長畢業于國內985或211院校,他們對于教育改變人生這件事有著深切體會,這也是為什么他們如此不遺余力的讓孩子參加各種學術補習和藝術體育特長班的原因。另外,可以看到清北的自主招生已經明確要求,學生需要在全國奧數、物理或類似取得過第一名,因此,在北上廣深有條件的家長的“雞娃”也有理可循。
虎媽教育和放養教育各有千秋,虎媽教育無疑能讓孩子在日后升學以及工作上看上去擁有更多可能性,放養教育的孩子或者在能夠更充分地體驗成長的快樂。對于您的情況,也就是孩子的競爭者是精細教育的受益者,建議在有條件的前提下,選擇虎媽教育。如果有時間,就多給孩子時間,陪同成長;若物質無憂卻沒時間,就找好的機構。
孩子以后的路是他自己走的,家長提供更多的選擇就是為他們計深遠了吧。
-
家長你好,您提出的這個問題很深刻,值得大家花些時間思考和討論。教育本身有很強烈的群體效應,個體很難在一個群體中特立獨行。我們的英語課程覆蓋紐約地區的私校家庭,香港、北京、上海的國際學校家庭,發現各個城市有自己的一套教育價值體系。精細育兒在西方國家也非常常見,英文中直接有“helicopter parenting”這樣的詞匯來形容步步緊跟的育兒方式。只是西方國家注重能力培養,注重孩子的意愿,鼓勵孩子自我驅動,家長引導為主。
-
國情不同,環境不同,這是個很深的問題。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的特點,中國的傳統方式并不代表就是錯的,西方的方式也不代表都是對的。我們的觀念,文化,還有父母教育,輿論社會等等很多復雜的因素導致的問題。細致究竟要多細?放養是否是真的撒手不管?都有一個度。
-
僅代表個人觀點;
首先我理解的“雞娃”包括學術和課外活動。
雞娃氣氛重的原因:上好的大學對于亞裔來說很重要;中國人口多,想要獲取好的教育資源需要和很多人競爭,同時美國亞裔申請頂尖大學的人也很多,大學只想錄取很小一部分的亞裔(20%-30%左右, 最多的是MIT,42%)好的學校都是擇優錄取的。
長線:雞娃更保險;其實雞娃就是長線規劃加實踐,被家長精細教育出來的孩子走上社會一般肯定會是精英,而野蠻生長的孩子因人而異。
放養可以嗎:如果沒有足夠(燒)的資金和精力,可以選擇放養;但放養的孩子考上頂尖大學的幾率肯定比不放養的孩子少。那些放養并考上頂尖大學的孩子,目標必須特別堅定,必須天生非常自律,刻苦(不單是學習,還有課外活動),他們其實比精英教育出來的孩子更累。
中vs西:中國人的經常寄希望于下一代,比如老年人會把好吃的留給孫子孫女,這是我們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西方普通家庭并不是很在乎子女的人生,讓孩子自由選擇。另外,在頂級大學申請中,亞裔的身份是不占優勢的;如果是legacy, athlete等等,錄取率會提高很多,這就是世代生活在美國的家族和亞裔比的優勢。
總結:選擇什么樣的教育取決于父母的教育目標和資金精力;如果孩子上進心強,可以考慮精細教育;精細教育的孩子大多會成為精英,而放養教育(前提是不溺愛)的孩子會成為一個獨立的人。精細教育出來的孩子可能抱怨自由度不夠(很少見,因為精英教育一般很充實),而放養出來的孩子可能會抱怨自由度太高,沒有人幫助考上好大學。
最后舉幾個例子:
精細教育:Elon Musk 的兒子們,比爾蓋茨,西班牙公主,黃憶慈...
放養教育: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