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老師們,有些人認為SAT平均分是考察一個學校學術水平和教師質量的有效評判標準,但是我剛剛翻了一下FS前30學校的數據,發現很多學校的SAT分數并沒有很高,沒有一所1500+,僅有兩三所平均分是1450+的,有很多沒上1400,部分連1300都沒有上的。而國內的國際學校比如樂成,SAT的75%分數點都能達到1480,這還是所不雞血的學校,那些公立國際部或者上海的民辦只會更高,部分學校是能超過1500甚至逼近1550的。這說明什么呢?是國際學校,尤其是國內優質的國際學校和國際部的生源、教學與頂尖美高的差距并沒有我們想象的大嗎(畢竟IB的深度還是在的?)?還是SAT平均分并不是一個有效的測量學校學術水平的數據呢?謝謝。
-
如果你真正的好好了解一下美國大學的招生數據和細節,就應該知道美國大學向來都不是唯分數論。很多在美高的學生照樣進名校并不是取決于分數。而且國內的學生除了考試,就沒有其他突出的地方的,美國大學不喜歡這種類似“書呆子”式的學生,需要一個不論是學術,還是心智,還是活動都全面平衡的學生。SAT也只是一個參考,而且國內的數據本來就不準確,特別是像SAT均分這樣的,有的學校根本就不會公布這些分數,涉及到學生隱私。所以看一個學校好不好如果還是拿分數來做唯一衡量標準就本末倒置了。
-
SAT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評價學術的指標,各個高中也會向大學匯報自己的這個指標。但是這一個指標,不應該跨區域去比較。如果用SAT平均分來比較美高,我覺得是符合情理的。如果要用SAT平均分來比較美高和中國的國際高中,這個比較要考慮到國情的不同。美國的高中和家庭很重視GPA,對于標化的重視程度沒有那么高;而大學招生官也同樣更加看重GPA和推薦信。而中國的高中和家庭大家最重視的就是標化成績,加上在校外大量時間(甚至脫產)備考,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一些教學質量不那么高的學校SAT平均分也很高。但是美國的本科招生官難道不了解情況嗎?他們對這些差異非常熟悉,對于不同地區的學校的學生SAT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我們所謂的美高學生有的低標化高錄取,其實不一定是他們學習能力不強,而只是他們在標化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更少罷了。
標化很重要,但標化不是唯一。
-
單純從分數的角度而言,有一部分國內的頂級國際學校并不比頂級美高差,但大學去向還是頂級美高更有優勢。這說明三點:第一、中國學生在SAT等標化上花的時間和繳的學費遠遠超過大多數美國大學招生辦的想象。第二、SAT等標化考試的信度和效度本身也值得商榷。第三、美國大學錄取的地方保護主義,以及長年以來對亞裔學生(相對于非亞裔學生)的雙重標準是很突出的,盡管單純教學水平差距沒有體制外的中國家長想象的那樣大。
-
家長您好!首先,如果知道內幕,你會知道真相,算比例均數,是有一個分母,這個分母算全年級,還是算整個參考考試的一次分數,故此,你就是知道這是一個難題,比如很多美高學生不告訴學校自己分數的軌跡。所以這個僅僅參考,不要過多解讀的。我們有統計,比如Kent中學,每一次的SAT均數不準確,為什么,有些12年級考,有些是10年學生考,故此,這個分數僅僅參考而已。有些學校靜心選分母,這樣分值好看,一點用也沒有。另外大學申請,SAT分數占比不高的。
還有,再看看2020CB的年度總結,2百萬考生中,其中亞裔考生223451位,1400-1600之間的分數獲得者,大概有144993人,但是亞裔占比高分數是24%。故此光亞裔的優秀學生已經占滿了所有藤校的資源,可見競爭慘烈。
所以作為孩子,不需要看其他學校分數情況,看你孩子所在學校的小環境是否是SAT占據到5%的位置,甚至1%位置,也就是20人考試,必須在前2-3位的學生,才有優勢競爭。
至于考試的分數,大陸生無疑有很多優勢,有時間刷題,大量重復做題,這是致命弱點,也就是為什么很多高分者不能獲得好學校的根本原因。我們有1450進入沃頓商學院,我們有1100學生進入優秀牛校的,這些比比皆是的案子再次驗證SAT僅僅是一個指標,而且不是主要的指標。所以美國高中,對SAT分數也是僅僅做一個指標,所以美國的好的學校,沒有脫產學SAT之說,而不是像國內學生反復考SAT。
再看看教育水準,從來沒有認可美國的安多弗等是超級牛校,因為他們的錄藤校的比列遠遠差于韓國的兩所全世界名校。再次驗證美國的SAT的僅僅是一個小指標,需要重視,但是絕對不是唯一指標。所以這樣分析你也就是知道了為什么很多美國好的牛校寄宿學校,不看重SAT分數的道理了。
美國學生如果SAT分數好,那么就可以拿到National Merit Scholar的稱呼,你看看頂級私立寄宿學校獲得者數量是不多的。所以美國還有很多牛校,大陸家長是不知道的。 -
SAT的平均分是考察一個學校學術水平的一個評判標準,但是拿美高的SAT平均分和中國國際學校的SAT平均分來對比是不公平的。中國國際學校上上下下從校方到老師到學生個體對SAT的重視程度,以及校方對SAT備考投入的資源,都遠遠大于美高。在中國就算是國際學校,也有唯分數論的傳統。而在美高,SAT備考更多靠的是學生的個人計劃,學校會提供一些報名和備考方面的指導,但是學校的學術資源更多的被用在了課程開發、學術競賽和學生能力提升方面,標化考試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舉個例子,在中國的國際學校會有校方提供的,高密度的托福和SAT備考課,在美高是不可能存在的。在這樣的資源投入下,我認為國內國際學校的SAT平均分比美高高,是合理的。
所以SAT平均分只是評價學校學術實力的其中一個標準,而不是唯一的標準,更不是最重要的標準。美高的課程設計和教學質量、對學生的啟發和能力提升,學生在畢業之后的表現,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都是伴隨終生的,不是一個標化考試的分數能展現的。同樣道理,SAT的分數只是美本入學考量中的其中一個維度,同樣也不是最重要的維度。學校的實力、課程的難度和學生的課業表現,在美本的申請中會起到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