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書不要杜撰,一定是在真實的事實上進行一定的潤色。招生官很容易判斷出學生是否作假,有時候故事不需要驚天動地,他們更看重學生的真情實感,以及里面所體現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小見大,很多優秀的文書都不是靠大事件取勝,都是細節處見真情。
-
這位同學、家長您好:
您的這個問題要分理論和現實兩個角度來回答。理論上來講,一個“完全杜撰”出來的申請人是否能申請非常理想的學校?的確有可能,而且有人成功過。從本科到研究院再到工作,都有,但是這都屬于極個別事件,就算成功了,也后患無窮。有一位已經從業20多年的律師,曾畢業于哈佛法學院,但是他的申請材料都是假的,但是當時核對的系統不透明,以至于信息不對稱也不會被察覺。20多年后,系統進步了,照樣吊銷執照,公之于眾,希望大家以此為戒。
下面來說現實角度,現在無論是從美高還是每本,多種材料的提供確保校方可以“有證可查”。學生的性格可以通過老師推薦信來核實,學術能力從GPA和標化,真實度通過面試,以及愛好興趣通過活動項目和時長等方式核實。很難杜撰,杜撰出來的人設不好維持,到學校之后可能會出現不可逆的懲處,得不償失。
但是這個現實的角度還要分兩個視角,一個是申請人視角,另外一個是學校視角。有些時候申請人按照自己的真實經歷來寫,在招生辦看來還是不可信。所以,學生要在保持真我,呈現真實的同時還要通過招生官視角審視自己的文書,是否可信。畢竟真實與否,還是招生官做最終裁定。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的學生文書,保持真實的基礎上我們會做純粹度提升,不僅能讓學生的各項能力的“含金量”提高,還能做到最大程度上的可信。
家長經常進入三大“誤區”,活動越多越好,越廣越好,越忙越好。
越忙越好的主要問題:可信度不高,因為時間就這么多,希望家長不要盲目的用活動填充每個時間可能的空隙,甚至重疊,因為這樣的申請不可信。可信度不高的話,學校就不會再去認真評估活動質量,合理是一切根基。真實度評估還有家長幫助代完成的可能性,比如說創青賽,今年剛剛發生的波瀾會推動過幾年的漣漪,所以家長在選擇活動上即要在學生的能力之上,但更要在可信范圍之內。
越多越好顯得太雜,學生什么都參與的原則在美國招生官這里并不是總能行得通,或者說學生對什么都感興趣,更多的是沒辦法決定自己喜歡什么,所以在無限地漫無邊際的嘗試。美國招生官希望看到的是一個擁有明顯特征且純粹的申請人,而不是一個張牙舞爪的申請人。這說的很形象化,每次這樣形容,家長就會有畫面更好理解/而這個申請人的特征,也就是人設,需要一個專業的視野去刻畫。 -
申請文書肯定是需要潤色、加工的,但必須真實。文書內容要實在、有細節、要接地氣,這樣才能真正反映學生的真實感受和想法。要避免太多高大上、比較虛無的形容、比喻。至于多大程度是可以接受的,這需要有經驗的輔導老師來把關,很難描述。好的文書也是需要輔導老師對學生有深刻的了解,這樣在討論過程中才能挖掘出有說服力的題材,能打動招生官的細節。
-
家長,這是真諦!不加工這么才能出眾?誠實固然重要,加工,有很多方式去做,孩子經歷很多,加工就容易,因為每個點你知我知,如果孩子閱歷差,那么也不要緊,從小事寫起。舉例子:我們去年1100分SAT的大陸生也錄取了著名工程學院排名前10的學校,為什么,我們從他喜歡滑雪的衣服寫起,多棒切入點!再舉一個例子,很多孩子沒有寫,那么折紙,就是很有創意,紙頭對折,再對對折,也可以寫出富有人生哲理的文書。文書一定要出眾,不等于你一定要干頂天立地的大事。我們去斯坦福的孩子文書也很普通角度出發。再舉一個例子,去狂野看星星;比如再舉一個例子,第一次進入超市等等。這些均從小事著手,切入,看一個活生生的人,而非是一個神!
-
這位家長好:
申請文書的創作需要結合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因為大學在審核學生文書過程當中,會有一定的評判。同時大學招生官會接到學生的整個申請package,里面有非常多的學生相關的背景信息,所以我們建議文書在創作過程當中,盡量從實際出發。但是即便是基于從實際出發的文書創作,也是可以潤色和修飾的。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文書要體現個人的特點和優勢,因為admission的招生官每年會看很多文書,需要用真實和亮點去打動招生官。文書也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背景,體現學生的優勢和特點及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