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
毫無疑問,申請大學,特別是頂尖名校,除了GPA,標化之外,當然需要亮麗的背景,例如活動,比賽,義工等等, 如有可能,這些加上選課以及考試, 都最好能有關聯性,這樣便于體現學生對某一學科或者是某一領域的專注,也就是所謂的主線申請。
但是,一個好的申請者,應該是在各個方面都非常突出,而且也是自覺自愿自己非常有計劃的去這樣努力實踐并且達到自己的目標。
如果您的孩子非常抗拒,那么或許這不是他的興趣所在,也或許他不是一個喜歡別人去Push他的孩子,我覺得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或者中介的Push可能會去相反的作用,不如讓孩子自己去努力,或者和他講清楚道理了,讓他自己去做,因為10年級的學生,說小也不小了,如果孩子自己有意愿,而且有自我能動性,那么他一定會身體力行去做的很好,而不是抗拒。
另外,孩子不想在高中這么專注于一個學科,也是有道理的,因為大學申請,專業也是可以Undecided 的呀,再說了,學習的主體是孩子,只要講清楚了道理,而且孩子有自己的目標,那么就讓孩子自己去發揮更好,必要時給與一定的提醒或者是引導即可。 -
當然不是,優秀的孩子在很早的時候對自己的認識就比較清晰,知道自己喜歡和需要什么。如果中介推薦的學術性活動,孩子抗拒,可以再找一些相對比較活潑生動的孩子喜歡的項目去參加。不專注多元化也未嘗不可,但是目前好的學校也是希望學生的活動在精不在多。中介的說法也有道理,孩子不想被壓迫升級到難度高的項目,具體原因是什么?是因為怕難度高自己偷懶不太想有壓力?還是活動本身真的不是自己的興趣所在?建議多和孩子溝通,中介老師的溝通能力也是要考察的。
-
你好,美本申請be yourself設想不錯,如果可以對報考的學校非常了解的話。如果不行的話,那就需要有外力支持了,這個當中如果請中介,當然是中介對孩子的特質,擅長,短板有比較了解,才可以有針對性的推薦適合孩子的學術活動。這就需要有經驗的升學顧問的重要性了。
-
如果孩子很抗拒顧問推薦的背景提升項目,那可能是溝通的問題,也可能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建議還是要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想法。美本申請 Be Yourself 還是很重要的,這個和技巧和策略不沖突。通過 Be Youself, 孩子找到真正自己感興趣的項目、課外活動或者科研項目,這樣才能事半功倍;而且項目也是有特色、獨一無二的。孩子也能夠非常有 passion 地把自己的項目、經歷通過文書、面試等和招生辦分享。另一方面,現在很多中介介紹的背景提升項目都是市面上 Off-the-Shelf 商業化運作,項目描述都很高大上,但就走個流程;孩子也沒學到什么,也不了解項目的細節,很難在申請材料中很好地把項目展現給招生辦。選擇這類項目一定要謹慎。
孩子現在10年級,如果孩子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專業,可以朝和專業接近的方向去挖掘、設計課外活動,或者科研項目。如果還不目前未來專業走向,那可以多方面去探討自己的興趣愛好,然后分享自己的經歷、旅程。勇于發掘、探索也是美國大學喜歡的一種 Character. 畢竟美國大學生一般都是在大二的時候才決定自己的專業。根據大學的統計,有一半的學生最后選擇的專業并不是他們在申請大學時所填報的專業。 -
美國大學的招生官都會告誡和強調申請人要“Be Yourself". 真的是這樣嗎?還是他們騙你的?申請大學的過程其實就是申請人向大學推銷自己的過程,打一個不太恰切的比喻,但確實是如此的,把大學比如為顧客,把學生比如為待銷的蘋果。學生們不要因為把你比喻為蘋果而不開心啊。假如顧客想買蘋果,而蘋果不顯示出自己的蘋果的話,顧客是不會把那個蘋果買走的,這就是你必須得Be Youself。而蘋果只顯示出自己是一個蘋果,而沒有顯示出自己是一個優質蘋果的話,顧客是不會首先把那個蘋果挑走的,顧客會把別的優質蘋果先挑走了。所以,學生們不但要Be Yourself,還得展現出一個優質的你。我遇到過很多堅持要Be Yourself的學生,堅決不愿意修改文書,認為那個就是他們自己,認為那樣子大學就會錄取自己了。為了這種情況,我們反反復復花上大量時間來跟學生們討論以及論證。我從來不反對Be Yourself,但得把自己的優點突出。
-
家長您好,大學招生辦在審閱申請的過程中,第一道篩選標準是GPA、托福、SAT、AP成績,第二道篩選標準就是看學生是否在某一領域獲得了特殊成就,英文中所說的“spike”。如果沒有項突出成就,申請頂尖院校會非常吃虧。希望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