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從中文入手去了解神學學什么,內容是什么,一定要積累大量相關詞匯和重點內容,之后在進行學習。中國學生在學習宗教類課程一定要提前預習
-
我曾經在一所教會高中工作的時候,中國學生遇到的最大的困難也往往是在宗教神學這類國內從來沒有接觸過的科目。針對這類學科,這里是我的幾點看法:
1. 神學難懂,但是不代表不好學:神學相對于英文和歷史科目在美高的科目設置里面其實是更簡單的學科,因為大部分的課程內容都是以記憶為主,需要理解的地方很有限。說實話,在幾乎所有高中里,地位最高的老師都是數學、英文、歷史和科學這四門主課,神學其實是和二外以及音樂美術一類的選修課一個檔次。因此,這種類型的課程,一般來講只要認真完成作業,上課記好筆記,大作業小組按要求完成,基本上都會是拿A(除非碰到特別奇葩的老師或者小組成員,但是這種情況太少見了)。我以前的學生只要掌握了課堂作業和考試的規律,基本上神學都不會是困難的科目。相比較英文和歷史動輒就十幾頁的調研報告或者學術論文,神學還是很簡單的。
2. 中國學生學不好神學,主要是因為缺少背景知識和詞匯量,因此從一開始就處于一個完全懵懂的狀態,非常陌生。相比較而言,英文歷史很多的內容在國內都已經學過一遍,到了美國并沒有那么陌生。但是宗教課是一套全新的詞匯量,Immaculate Conception, Holy Spirit, Sacrament這類詞組的含義包括圣經故事只有接觸過基督教的人群才會知道。基督教的信仰在國內是很小眾的東西,但是在美國就跟我們大家都知道玉皇大帝和觀音菩薩一樣常見,都是從小融入在童話故事里面的內容,所以對于美國孩子很熟悉,對于中國孩子很生疏。因此很多學生一聽到宗教課第一印象就是抗拒,這就從心理上就導致了對于宗教課不重視和反抗的情緒。
3. 想要學好神學課,其實是可以提前預備的:如果已經知道孩子即將進入一所宗教學校必須學習神學,那么從暑假開始,讓孩子閱讀一些圣經故事,了解宗教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和專有名詞,同時找時間去當地的教堂逛一逛,感受一下宗教儀式(這樣到了學校以后參加彌撒和祈禱也不會覺得特別陌生)。同時,我經常跟學生說的一句話就是,神學課在美國相當于在中國學習國學課,歸根結底是美國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不相信圣經里面的東西,就當作故事書看也沒有問題;不喜歡在彌撒時候一坐幾個小時,就當作是放松身心的冥想時光。很多時候,只要孩子自我心態調節過來,對于宗教課不是懷著一種敵對或者生疏的情緒,其實就會發現,宗教課真的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的。